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9月7号或者8号,它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古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养生重在防秋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9月7日是白露节气,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 节气。此后,天气渐凉,空气开始变得干燥,即便偶尔降雨也不能明显缓解秋燥的环境,反而更让秋凉时节“凉燥”的威力加大。 秋燥虽然是自然现象,但这个“燥”如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便成为致病因素。所以,白露时节做好日常预防保健非常重要。
第一,燥邪最容易损伤肺脏,诱发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燥咳,这类咳嗽西医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医按温燥与凉燥辨证用药,效果较好。温燥咳嗽一般发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痛为特点,或伴身热、微寒、头痛等风热表证。
第二,中医认为燥性肃杀,会克伐肝气。燥邪五行属金,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金克木,所以,秋天燥邪太过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问题,这时不但要润燥还要疏肝解郁。
第三,秋燥中的凉燥容易滞涩气机。被这类燥邪所伤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喜叹气、两胁胀痛、嗳气、忧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等症状,这时仅仅润燥是不够的,还需要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 因此,预防秋燥伤身一定要记得对“证”,如果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是不能缓解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中医药调理。
来源:中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