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走为百练之祖。”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走路是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好途径。并且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器械、时间。每天上下班、买菜、送孩子、逛公园时,都能“走两步”。
走路是一项好运动,但是,如果走错了,恐怕功夫会白费!
走路是“一味药”
但这样走路锻炼等于白走!
1步子太大:伤关节
走路时步子迈得太大,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建议增加步子长度。正常的跨步是身高的37.5%,而若是将步子长度增加至身高的45%左右,这样会逐渐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运动,增加糖原的消耗。
具体来说,身高是160cm的人,若身体条件允许,最好把步子的长度由60cm增加至72厘米,可以逐步慢慢地一点点的加,但不能勉强跨大步。
步幅拉大,就像杠杆原理一样,会更需要以股关节为轴心来出脚用力,以及稳定住整个身体,比起小步小步地走,更能够提升强化下肢肌力的效果。
2含胸低头:影响心肺功能
低头含胸时,胸腔中肺部原本用来换气的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导致肺部的换气功能受到阻碍,长期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缺氧而感到头晕,带来疲劳感,还会影响心肺功能。
建议腰背挺直,颈肩放松,轻轻收腹,下颌微微内收,双眼平视前方,使耳朵、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刚开始可以自然地摆动手臂,之后熟悉了则尽可能将双臂高摆,能增加行走时能量的消耗。
3走前不热身:容易受伤
很多人认为走路的运动量不大,所以就忽略了走前热身这个步骤。如果走路前不热身,容易因为暂时缺乏关节液而导致关节磨损。
热身运动不仅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身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预防运动损伤,而且能加速血液循环,使体温升高,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柔韧性和弹性,提升运动效果。
走完以后的拉伸也很重要,如果距离比较长的话,中间最好能停下来做一些拉伸,缓解肌肉的酸痛。
4在马路边走:伤心血管
有数据显示,在公园散步的人肺功能得到改善、动脉血管软化明显;而商业街道散步肺功能改善不明显,甚至动脉硬化的状况出现恶化。
这是因为在运动时会增加人体肺活量,如果在马路边走路,会吸入更多的有害气体或灰尘,对肺造成不利影响。
理想场所建议是草地、土地,而要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上走,因为地面会给反作用力,很容易造成脚掌伤害。
5走走停停:效果差
有的人觉得平时上下楼梯、上厕所等也算是走路锻炼,虽然这样也有利于身体血液循环,总比久坐强。但如果不是连续走路的话,锻炼效果是比较差,并没有什么健身价值。
走路运动要一气呵成,保持每秒钟走两步的频率,约走6000步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老年人或身体不好的人,一次性难以完成6000步的运动,也可以分次进行,但每次最好连续走够10分钟以上。
优化4个走路方式,获益翻倍
1时段: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后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这句话可能传递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尤其是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饭后百步走可能还会导致危险。
因为饱餐后,特别是高蛋白、高脂性饮食后,血液会更多的集中到胃肠部,加强消化功能,这时若从事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因此提醒大家,餐后应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再去运动。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早晨是疾病高发时段,而且早晨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晚上光线差,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事件。
推荐下午4-5点运动,人的体能较好,运动能力更强。
2时间:30-50分钟
走路也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在30-50分钟之间较为合理,不宜过度。另外,要保证每周健步走的时间累积有150分钟以上,才会对健康更有益。
3方式:快走和慢走交替
有关数据显示,如果想提高走路的运动效果,最好是交替快走和慢走——快走1分钟左右后调整呼吸,慢走2~3分钟。
4强度:中低
走路的步速因人而异,慢步走(每分钟约70~90步)、中速走(每分钟90~12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