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知识]了解肝炎

一、肝炎症状     

肝炎为肝脏炎症。病情可自行消退,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结痂”)、肝硬化或肝癌。肝炎病毒是全球肝炎的最常见病因,但其它感染、有毒物质(如酒精和某些药物等)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引起肝炎。

急性感染的出现可能会伴有有限症状或无症状,也可能出现诸如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尿黄、极度疲乏、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

二、肝炎病毒的种类

科学家们已经识别出五种截然不同的肝炎病毒并以甲、乙、丙、丁、戊型作为辨识。

甲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最经常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某些性行为也能够传播甲型肝炎病毒。大多数感染病例仅有轻微症状,大部分人会完全康复并在未来保持对甲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然而,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很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血液、精子及其他体液传播。乙肝病毒能够在分娩时通过受感染母亲传播给婴儿,或通过家庭成员传染给处于儿童早期的婴儿。病毒也可以通过使用乙肝病毒污染过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在医疗操作中采用污染性注射和注射毒品传播。卫生保健工作者在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提供保健时,可能出现意外针刺伤,因此乙肝病毒也对他们构成威胁。已有可预防乙肝病毒的安全有效疫苗。

丙肝病毒:同样也最经常通过接触受感染血液传播。使用丙肝病毒污染过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在医疗操作中采用带有污染的注射以及注射毒品均可能造成病毒传播。它还有可能通过性途径传播,但较不常见。还没有丙肝病毒疫苗。

丁肝病毒:感染仅发生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丁肝病毒和乙肝病毒双重感染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和更差的后果。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能够为抵御丁肝病毒感染带来保护。

戊肝病毒:同甲肝病毒一样,也大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在发展中世界,戊肝病毒是肝炎疫情的常见病因,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也认识到它是一项重要病因。安全有效预防戊肝病毒感染的疫苗已经被开发出来,但尚不能做到普遍可得。

三、肝炎的检查

()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1)丙氨酸氨酶(ALT,曾称为谷丙氨酶GPT):是目前林装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LT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流。血清  ALT升高,对肝病诊断的特异性比天冬氨酸氨酶(AST)高,因为其他脏器中ALT含量比AST低得多。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 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 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病程中AST  /ALT比值降低,提示未损及肝细胞线粒体,预后较佳。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酶升高、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2)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脏,AST80%存在于肝细细胞线粒体中,仅  20%在胞浆。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  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心肌其其他脏器细胞受损时,AST亦升高,应予以鉴别,以免此类疾病被肝炎症状所掩盖。(3)乳酸脱氢酶  (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4)Y谷氨酰胎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5)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6)碱性磷酸酶(ALPAKP):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主要由比蛋白(A),α1、α2、β及Y球蛋白组成。前4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Y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  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则从另一角度来检测白、球蛋白各成份的相对比值,起到相同的诊断作用。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

肝炎患者的常见检查方法

1、血清黄疸指数及胆红素定量

肝脏可以制造和排泄胆汁,当肝细胞受损时,胆汁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此项检查可以反映黄疸的有无、程度和性质。正常人血清中有微量胆红素。

正常值:黄疸指数为4-6单位;胆红素定量为17.1微摩/升以下。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曾用GPT即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肝脏中此酶比血中浓度高1万倍。肝脏病变时,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血清酶含量升高。此酶升高幅度常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正常值:5-25单位(一般40以下)

3、血清蛋白质总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测定

急、慢性肝炎时,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无变化或增多,总蛋白量正常或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改变或倒置。

正常值:总蛋白60-80/;白蛋白35-55/升,球蛋白20-30/;/球比值为1.5:1-2.5:1

4、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TTT试验是肝脏蛋白代谢紊乱的一种定性试验。肝脏病患者的血清与麝香草酚巴比妥缓冲液试剂混合后即可出现混浊,通过与事先备好的标推混浊试管进行比较,可测出其浑浊程度。正常值为0-6马氏单位,大于7马氏单位为阳性。其混浊程度与肝损伤程度基本平行。急性肝炎早期即可出现阳性,恢复期转为阴性;持续阳性者是向慢性转化的指征。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活动期均可为阳性。静止期可下降或接近正常。目前大医院均用蛋白电泳测定取代该检验,但农村和基层医院仍有沿用该检验,作为常规肝功的指标之一。 

来源:健康之友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