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推拿(脊柱病)研究所(英文名:Research Institute of Tuina(Spinal disease)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推拿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拿科),进一步推动推拿学科的高水平发展,研究脊柱病发病机制,完善推拿治疗脊柱病的基础理论,揭示中医特色手法干预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与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平台,是浙江省内致力于推拿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规模最大的研究平台。
研究所总体概况:
浙江中医药大学推拿(脊柱病)研究所(英文名:Research Institute of Tuina(Spinal disease)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推拿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拿科),进一步推动推拿学科的高水平发展,研究脊柱病发病机制,完善推拿治疗脊柱病的基础理论,揭示中医特色手法干预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与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平台,是浙江省内致力于推拿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规模最大的研究平台。
研究所研究方向:
研究所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神经影像、分子生物等研究手段,围绕推拿手法与功法效应机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推拿特色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脑效应机制研究:
研究所基于省名中医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的临床良好效果,挖掘手法作用的内涵,阐释手法起效的机制。通过神经影像相关技术与手段,探寻杠杆定位手法镇痛起效的关键脑区靶点和中枢响应机制。
(2)脊柱侧弯特色手法治疗临床应用及智能化设备研发:
研究所以推拿手法治疗脊柱侧弯临床优势为基础,并开展推拿手法的数据采集及智能化机械臂研发,采用“传承理论-现代评估-量化手法-设备研发-推广应用”的新型评估及诊疗研究模式,深化结合机器学习和算法,开发智能化中医矫正设备,规范化中西医分段式协同诊疗模式。
(3)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病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
研究所围绕脊柱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临床问题,构建“椎骨错缝”和“脊柱侧弯”动物模型,深入开展推拿手法的外周—中枢神经生物学反馈机制研究,研究推拿手法镇痛的外周信息传入机制以及化学离子通道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响应机制。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合作,构建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特定疾病与腰椎的量化关系,探索手法起效的潜在机制,阐释推拿起效的“外治内应”机理。
研究所人员简介:
研究所参与人员50余人,其中45岁以下人员35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硕士学位以上40人。浙江省国医名师1名,浙江省名中医2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名,省级中青年临床名中医4名,校级远志“5151”人才工程2名,培养硕士研究生共60余名,博士研究生5名。
研究所项目、成果、交流合作情况:
本研究所立足推拿手法特色,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众多高校及研究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并派课题组博士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访学交流。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在研项目总经费超过1200万元,发表SCI、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共200余篇,为推动推拿学科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研究所平台建设情况:
研究所基于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科研基础设备与资源配置,目前固定研究场所位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3222室与博爱楼1122。研究所前期投入约300万元,目前拥有兔台、生物力学信号采集系统、-80℃冰箱、杠杆定位手法无线力觉手套、小动物“椎骨错缝”模型造模固定器具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