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认定的校级科研平台。该研究院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浙江省“重中之重”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促进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研究针灸治疗慢性痛、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以及情志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推进针灸现代化研究的进展。
实验室总体概况:
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院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认定的校级科研平台。该研究院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浙江省“重中之重”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促进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研究针灸治疗慢性痛、中风后遗症、脊髓损伤以及情志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推进针灸现代化研究的进展。
实验室研究方向:
本研究院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为建设目标,着力推进针灸现代化,力争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针灸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专业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分为以下三个:
(1)针灸镇痛与免疫调节相关性研究;
(2)针灸防治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经穴脏腑相关研究;
(3)新型智能针灸治疗设备研发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室团队简介:
研究院院长为方剑乔教授,副院长为林咸明教授、刘伯一研究员,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5人。其中国家“岐黄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2人、浙江省“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称号获得者2人、浙江省省级名中医4人、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人、浙江省国医名师2人、霍东英青年教师奖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1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对象1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资助对象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项目培养对象8人、浙江省医坛新秀6人、浙江省级教学名师3人。
实验室项目、成果、交流合作情况:
研究院近五年,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科研项目经费1900余万元;在PNAS、Cell Report、Theranostic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82余篇;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2022年,实验室主任方剑乔教授研发的“FANGS经皮暨穴位治疗仪”成功获批浙江省第二批创新医疗器械,填补了我省在中医高端治疗器械领域的生产和研发空白。
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众多中医基础研究单位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理工科院校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并派人前往杜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进行访学。
研究院平台建设情况:
针灸研究院基础实验室位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20号楼4楼,占地约700余平方米,共分为分子生物学平台、蛋白组学平台、神经行为学检测平台、电生理平台、显微镜平台等5个区域。研究院拥有在体光遗传结合的神经元荧光成像系统、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膜片钳离体生理记录分析系统等神经生物学研究专用设备,并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凝胶成像仪等分子生物学研究通用设备。
针灸研究院临床基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何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中医脑病、眩晕病),建设有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浙江省针灸质控中心、浙江省针灸推拿国际培训中心等。科室现有病房床位232张,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专科医护人员72人,高级职称21人,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2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浙江省名中医1人,浙江省中青年名中医2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1名,入选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