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夏秋季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如果怀疑自己被蚊子叮咬,一旦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痛等症状,请及时去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对症治疗。
1.发烧了,我是不是得了登革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引起的发烧一般是高烧,体温常常能达到39℃,甚至40℃。除发烧外,登革热患者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以及皮疹、出血点,在常规检查中可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拉肚子、肚子痛等消化道症状。
2.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是怎样的?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可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3.登革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4.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5.哪些人容易感染登革热?
人群普通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登革病毒会引发非中和性交叉反应抗体增加,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antiba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这是引起重症登革热机制的一个重要假设。
6.登革热流行于哪些地区?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爆发或流行,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在我国输入病例常年存在,本地感染病例一般于夏秋季高发。
7.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类型。
急性发热期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潜伏期1天~14天,一般5天~9天。其特征为突起发病,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24小时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天~7天。部分病例于发热3天~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3天后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热”。发热时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明显乏力,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病程第3天~第6天全身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部分病例皮疹伴有皮肤瘙痒。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天~第8天。
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极期可因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非凹陷型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低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等表现。
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包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屎、颅内出血等。
恢复期
极期后的第2天~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8.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具体人群如下:
•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
•伴有免疫缺陷病者。
9.重症登革热有哪些预警指征?
具体指征如下:
退热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昏睡或烦躁不安;
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或皮肤瘀斑等);
血小板计数<50×109/L;
白蛋白<35g/L。
10.听说登革热没有特效药,那么应该怎么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1.登革热预后如何?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来源:浙江健康教育网